• 联系客服

防止直击雷的保护装置有哪些?直击雷防护原理

于 2025-08-13 11:20:48 发布


  直击雷是雷电活动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形式,其电流幅值大、上升时间快,若不加防护,可能引发设备损毁、火灾甚至人员伤亡。因此,在电气防雷工程中,直击雷防护是首要任务。本文将从直击雷防护的基本原理出发,系统介绍当前常用的防护装置类型及其工作机理。

直击雷防护原理

  一、直击雷防护的基本原理

  直击雷防护的核心思想是“引雷入地”,即通过合理设置接闪装置,主动将雷电流安全导入大地,从而避免雷击直接作用于被保护物。这一过程基于雷电放电路径的选择性原理——雷电总是优先沿着电阻最小、路径最短的通道释放能量。因此,直击雷防护系统本质上是通过人为构建一个低阻抗的“优先通道”,引导雷电流按照预定路径泄放入地。

  一个完整的直击雷防护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:接闪器、引下线和接地装置。接闪器负责拦截雷电,引下线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,接地装置则将电流安全分散至大地。三者协同工作,形成一条完整的泄流通路,确保被保护对象免受直击雷危害。

直击雷防护原理

  二、常用的直击雷防护装置类型

  1.避雷针

  避雷针是最传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直击雷防护装置。其基本结构包括金属针尖、支架和引下线。避雷针通过尖端放电效应,在雷云接近时产生上行先导,主动与雷云下行先导连接,从而实现引雷作用。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通常采用“滚球法”进行计算,即以避雷针为顶点,以一定半径的球体滚过被保护物,球体所能触及的区域即为保护范围。

  现代避雷针已发展出多种类型,如提前放电避雷针(ESE),通过内置电路主动产生上行先导,扩大保护范围。这类避雷针适用于高层建筑、通信塔等保护范围要求较大的场所。

  2.避雷带和避雷网

  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用于建筑物屋顶的直击雷防护。避雷带通常沿建筑物屋脊、屋檐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,而避雷网则是在整个屋顶形成金属网格。这两种装置都能有效拦截雷击,并通过引下线将雷电流导入接地系统。

  避雷网的设计需考虑网格大小。根据《GB 50057-2010》规范,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避雷网网格不应大于5m×5m或6m×4m,二类不大于10m×10m或12m×8m,三类不大于20m×20m或24m×16m。合理的网格设计能确保整个屋顶区域处于有效保护之下。

  3.避雷线

  避雷线主要用于输电线路、通信线路等线性设施的直击雷防护。其原理是在被保护线路上方架设一根或多根接地金属线,通过屏蔽效应拦截雷击。避雷线的保护角通常为25°-30°,保护范围可通过几何作图法确定。

  对于高压输电线路,避雷线不仅提供直击雷防护,还能通过耦合效应降低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。因此,避雷线的设计需综合考虑线路电压等级、地形地貌和雷电活动强度等因素。

  4.结构性避雷系统

  现代建筑设计中,越来越多的采用结构性避雷系统,即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金属结构作为防雷装置。例如,金属屋面、金属框架、玻璃幕墙的金属框架等均可作为接闪器,建筑物的钢筋可作为引下线,基础钢筋可作为接地装置。

  这种一体化设计不仅美观经济,还能提供更均匀的防护效果。但需注意,所有金属部件必须可靠连接,形成电气通路,并满足规范要求的截面积和连接方式。

直击雷防护原理

  三、直击雷防护系统的设计要点

  直击雷防护系统的设计需遵循“整体防护、综合治理”的原则。首先,应根据被保护物的重要性、使用性质和雷电活动强度,确定防雷等级。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防护要求,如接闪器的布置密度、引下线的间距、接地电阻值等。

  引下线的布置应尽量均匀分布,避免雷电流集中在一根引下线上,导致电磁干扰过大。引下线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,一类防雷建筑不大于12m,二类不大于18m,三类不大于25m。同时,引下线应避免靠近敏感设备或线路,必要时采取屏蔽措施。

  接地装置是直击雷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,其设计需确保足够的泄流能力。接地网的形状、大小和埋深应根据土壤电阻率确定,必要时采用降阻措施。接地电阻值应满足规范要求,重要场所还需考虑冲击接地电阻。

  直击雷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考虑技术、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。随着新材料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,直击雷防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,如智能监测系统、纳米材料接闪器等。想要获取更多防雷相关内容,欢迎拨打咨询热线进行了解!

集防雷设计、防雷施工、接地降阻、防雷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,
在防雷领域,秉持防、治同行的原则,以防雷电隐患为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