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平接地网作用是什么?水平接地网干线和母线是什么意思?
在电气工程领域,尤其是电力系统、变电站、大型工业厂房乃至高层建筑的基础设施中,接地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其中,水平接地网是构成整个接地系统骨架的基础部分,其设计、施工和维护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、人身安全以及电磁环境的稳定。那么,水平接地网作用是什么?

一、水平接地网的作用:安全之基,稳定之柱
它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提供故障电流的泄放通路:当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等故障时,巨大的故障电流需要迅速、安全地导入大地。水平接地网通过其广阔的覆盖范围和低电阻特性,为这些故障电流提供了一条低阻抗的泄放路径,从而保护设备和线路,并便于继电保护装置准确动作,快速切除故障。
这里的“低阻抗”不仅仅指电阻,还包括电抗。在工频故障电流下,电阻是主要成分,但高频雷电流时,电感(电抗)的影响更为显著。因此,接地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材料电阻率,还要考虑几何形状对电感的影响,以实现全频段的有效泄流。
降低接地电阻,稳定设备电位:接地电阻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接地效果。水平接地网通过在地下大面积敷设接地导体,并与土壤紧密接触,显著增大了接地体的有效表面积,从而降低了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。低接地电阻意味着在故障电流流入时,接地体的电位升高幅度较小,使得连接到接地网上的所有设备外壳、构架等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低电位水平,避免了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地之间出现危险的电位差。
均压,防止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危害:在雷击或系统故障时,强大的电流流入接地网,会在其表面及周围土壤中产生电压梯度。如果这个梯度过大,人在附近行走时,双脚之间会因电位差而产生“跨步电压”,可能导致触电;触摸到带有电压的设备外壳时,人体与大地之间会形成“接触电压”,同样危险。水平接地网通过其网格状结构,将电流分散到更广阔的区域,使得地表电位分布更加均匀,从而有效降低最大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,保障人员安全。
逻辑阐述:均压是接地网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。网格的密度、导体间距等参数直接影响均压效果。在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,如变电站控制室、设备区、出入口等,对均压的要求更高,可能需要采取更密集的网格或额外的均压带措施。
提供防雷保护的基础:对于防雷工程师而言,水平接地网也是外部防雷系统(接闪器、引下线)的最终泄流通道。接闪器捕获的雷电流,通过引下线迅速传导至接地网,再泄放入大地。一个性能优良的接地网,是确保防雷系统有效性的关键,它能将雷击能量尽可能快、尽可能安全地导入地下,减少对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和人员的影响。

二、水平接地网干线与母线:网络中的“高速公路”与“枢纽”
了解了水平接地网的整体作用后,我们再来解析其中的“干线”和“母线”这两个术语。它们并非严格区分的独立物理实体,更多是描述接地网导体布局和功能层次的概念。
水平接地网干线(Main Horizontal Conductors/Feeders):
概念解释:干线通常指的是水平接地网中承担主要电流传输任务、路径较长、连接主要设备或垂直接地极的横向或纵向主导体。它们构成了接地网的骨架,就像城市的快速路或主干道。
作用:干线负责将来自接闪器、设备接地、故障点的电流高效地汇集,并初步分配到整个接地网中。它们通常具有较大的截面,以承受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或雷电流,并保持较低的电压降。
逻辑关系:干线是能量传输的主要通道,其布局和导体截面的选择直接影响整个接地网的性能和成本。
水平接地网母线(Busbars/Interconnecting Conductors):
概念解释:母线在这里通常指连接干线与干线之间、干线与设备接地引下线之间、或者用于在局部区域进一步均压的较短的、截面可能相对较小的连接导体。它们更像是连接主干道与次干道、支路或直接连接建筑物的“匝道”或“连接线”。
作用:母线的主要作用是完善接地网的网格结构,确保所有需要接地的点都能方便、可靠地连接到干线或接地网上,实现更好的电位均衡。它们也参与电流的分配和传导,但通常承载的电流相对干线较小。
逻辑关系:母线是完善网络、实现全面连接和均压的关键。没有足够的母线连接,干线构成的骨架就无法有效覆盖所有区域,均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
总而言之,水平接地网是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石,其作用远不止于简单的“接地”。干线与母线的合理配置,则是实现其各项功能、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的关键设计考量。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,欢迎关注防雷知识栏目进行了解!